江陵,因“地臨江”、“近州無高山,所有皆陵阜”而得名,位于湖北省中南部、長江荊江段左岸。江陵是古老的,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拔郢始置江陵縣,迄今已有2293年的置縣歷史。江陵又是年輕的,1994年,荊、沙地市合并,設立江陵區,1998年重置縣治。全縣國土版圖面積1048.74平方公里,森林覆蓋率16.9%。城市全年供水總量520萬噸;污水處理廠4個,垃圾處理站9個;城區生活污水處理率95%,鄉鎮生活污水處理率70%。轄9個鄉鎮、2個農場管理區,99個村(隊、社區),2017年末全縣常住人口33.46萬人,比上年末增加0.35萬人。城鎮化率40.4%,比上年提高1.26個百分點。年末全縣戶籍總戶數11.34萬戶,總人口為39.41萬人,其中男性人口19.90萬人,女性人口19.51萬人。全年出生人口4667人,死亡人口4218人。 <詳情>
江陵因“以地臨江”、“近州無高山,所有皆陵阜”而得名。至此,東晉以來僑置郡縣及南北朝時析江陵所增置的州縣均歸入江陵,結束了江陵歷史上長達326年的行政分割局面。清朝時,江陵分為五汛,即:捕汛(現荊州區長江以北范圍)、龍汛(今江陵縣三湖管理區、六合垸管理區東部及潛江市龍灣、徐李、張金一帶)、虎汛(原江陵縣長江以南虎渡河一帶)、鶴汛(現江陵縣馬家寨至熊河以東地區)、沙汛(即現沙市區及江陵縣北部)。1941年1月、1943年4月,先后在三湖一帶成立江陵縣抗日民主政府、江陵縣行政委員會,并在其控制區內設置沙崗、岑河、張金、徐李、老新5個行政區(初稱中心鄉),其中沙崗及岑河、張金、徐李部分地域屬今江陵縣轄區范圍。 <詳情>
菜肴江陵習俗,酒席上菜肴以花糕最為貴重,故農村常稱吃酒席為吃花糕。江陵酒席常用菜有“扣肉”、紅燒蹄膀、黃燜雞、清燉雞、蓑衣丸子(又名珍珠丸子,用瘦肉剁爛搓成丸子、滾上糯米、蒸熟后裝碗再蒸,反扣上盤后澆上帽子上席)、炸肉丸子、炒三鮮(一般為豬肝、腰花、瘦肉絲)、紅燒肉、炒鱔魚絲、糖醋魚、糖醋排骨、滑魚片以及各種蒸菜等。農村也逐漸形成樓房化,城鄉部分富裕者建別墅式住房。 <詳情>
賀彪(1909—1999年),沙崗人,1926年參加革命,1930年加入中國行政區劃共產黨,1934年10月,任紅二軍團衛生部部長兼紅二六軍團總指揮部
胡鄂公(1884—1951),字新三,號南湖,湖北省江陵人。1908年赴北京,入江漢學堂。1910年組建共和會,任干事長。1921年4月加入共和
彭之玉(1907-1932年),沙崗人。1925年在武昌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-1931年彭先后任江陵縣蘇維埃主席、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主席、紅三軍
黃杰( 1910年10月4日——2007年6月18日),女,徐向前同志的夫人。出生于湖北省江陵縣郝穴鎮一書香門第。由于不甘忍受封建包辦婚姻
陶靜軒(1890—1926年),白馬寺人,清末考入荊郡陸軍學校,畢業后參加北洋軍,1923年脫離軍閥部隊,與項英等發起組織“滬西俱樂部”
張知本(1881—1976),湖北江陵人。1904年赴日本留學,初入宏文書院后轉入法政大學攻法律。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,1907年學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