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切實做好巡堤查險工作,全面摸排堤防險情,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,7月23日,縣防汛抗旱指揮部發出《關于實行巡堤查險報險獎勵的通知》,根據險情大小,對首位發現并上報堤防險情的當事人予以現金獎勵,該獎勵從即日起執行,最終解釋權歸縣防汛抗旱指揮部。
一、獎勵對象凡第一時間發現堤防險情的,根據險情大小,對當班巡查人員或其他人員實行獎勵,廣大群眾可積極參與查險報險,一經認定,即可獎勵。二、獎勵標準
1、對新發現的滲水、清水漏洞、翻沙鼓水等一般險情或隱患,按照一處200元的標準予以獎勵;
2、對新發現的管涌、渾水漏洞、跌窩、脫坡等重大險情,按照一處1000元的標準予以獎勵。
三、認定辦法
發現險情或隱患后,應迅速報告所在鄉鎮(管理區)防汛抗旱指揮部,經縣長江防汛抗旱指揮部搶險技術專班實地查看確定險情等級,并報縣防汛抗旱指揮部核實登記備案。
四、獎勵發放
險情處置結束后,由鄉鎮(管理區)防汛抗旱指揮部發放獎勵到當事人,所需資金由縣財政局保障。
五、內垸主要渠道的巡堤查險報險獎勵參照本辦法從即日起執行。
報險電話:郝穴鎮防辦:4738958熊河鎮防辦:4742001馬家寨鄉防辦:4767129資市鎮防辦:4672139白馬寺鎮防辦:4755100沙崗鎮防辦:4701164三湖管理區防辦:4661577六合垸管理區防辦:4668021普濟鎮防辦:4852382秦市鄉防辦:4892200縣長江防辦:4738838縣防汛抗旱指揮部:4731141
堤防險情分類辨別常識
堤防險情一般可分為:滲水(散浸)、漏洞、管涌(泡泉,翻沙鼓水)、滑坡、崩岸、跌窩、漫溢、裂縫、決口等。
1、滲水(散浸):高水位下浸潤線抬高,背水坡出逸點高出地面,引起土體濕潤或發軟,有水逸出的現象,稱為滲水,也叫散浸或洇水,是堤防較常見的險情之一。
2、漏洞:即集中滲流通道。在汛期高水位下,堤防背水坡或堤腳附近出現橫貫堤身或堤基的滲流孔洞,俗稱漏洞。根據出水清可分為清水漏洞和渾水漏洞。如漏洞出渾水,或由清變渾,或時清時渾,則表明漏洞正在迅速擴大,堤防有發生蟄陷、坍塌甚至潰口的危險。
3、管涌(泡泉,翻沙鼓水):汛期高水位時,沙性土在滲流力作用下被水流不斷帶走,形成管狀滲流通道的現象,即為管涌,也稱翻沙鼓水、泡泉等。出水口冒沙并常形成“沙環”,故又稱沙沸。在粘土和草皮固結的地表土層,有時管涌表現為土塊隆起,稱為牛皮包,又稱鼓泡。管涌一般發生在背水坡腳附近地面或較遠的潭坑、池塘或洼地,多呈孔狀冒水冒沙。出水口孔徑小的如蟻穴,大的可達幾十厘米。個數少則一兩個,多則數十個,稱作管涌群。
4、滑坡:俗稱脫坡,是由于邊坡失穩下滑造成的險情。開始在堤頂或堤坡上產生裂縫或蟄裂,隨著裂縫的逐步發展,主裂縫兩端有向堤坡下部彎曲的趨勢,且主裂縫兩側往往有錯動。
5、崩岸:崩岸是在水流沖刷下臨水面土體崩落的險情。當堤外無灘或灘地極窄的情況下,崩岸將會危及堤防的安全。堤岸被強環流或高速水流沖刷淘深,岸坡變陡,使上層土體失穩而崩塌。
6、跌窩:俗稱陷坑。一般在大雨過后或在持續高水位情況下,堤防突然發生局部塌陷。陷坑在堤頂、堤坡、戧臺(平臺)及堤腳附近均有可能發生。
7、裂縫:堤防裂縫按其出現的部位可分為表面裂縫、內部裂縫;按其走向可分為橫向裂縫、縱向裂縫、龜紋裂縫;按其成因可分為沉陷裂縫、滑坡裂縫、干縮裂縫、冰凍裂縫、震動裂縫。其中以橫向裂縫和滑坡裂縫危害性最大,應加強監視監測,及早搶護。
8、漫溢:土堤不允許洪水漫頂過水,但當遭遇超標準洪水等原因時,就會造成堤防漫溢過水,形成潰決大險。
9、決口:堤防在洪水的長期浸泡和沖擊作用下,當洪水超過堤防的抗御能力,或者在汛期出險搶護不當或不及時,都會造成堤防決口。